close

 11  

宗薩仁波切是很不一樣的上師,

他的個人風格和講經方式很特別,

雖然現在也有一些作法與思想都很融入現代生活的宗教團隊或個人,

但是宗薩仁波切比較有全面性,

在講經說法、佛行事業上,

他是十分認真的上師,

當他面對現代生活的時候,

他又充份了解現代人的需求和不同思想。

   

2月27日,

我專程到台中聽仁波切的公開講座:如何將佛法與生活結合。

仁波切這次來台灣的一些行程不公開,

想接觸比較不容易,

我也是仁波切的弟子跟追隨者,

剛好有機會跟網路電視台工作人員們一起開車前往,

現場人很多,

我們圍繞著仁波切席地而坐。

 

演講進行中仁波切沒有像現在一般演講者使用PPT,

他的演講進行的節奏也很不一樣,

我很專注的聽仁波切的語氣、內容、觀察他的表情,

仁波切每一句話都有非常完整的邏輯和結構,

我覺得他的內心有一個準備和整理,

同時他也顧及到觀眾反應,

考慮以什麼樣的溝通方式才能進入觀眾的腦海裡。

 

他透過動人的陳述,

讓我們將現代實際生活跟古老抽象的畫面相結合,

仁波切做出來的這個結合是很密切的,

他的用語有時候很刺激,

他很喜歡用口紅、名牌…一些現代東西作比喻,

但他的表達來自內心真正的透澈,

我覺得這跟智慧是有關係的,

真正的智慧不是你能夠快速的唸很多名詞,

真正的智慧不是你記得多少佛法偈誦,

這些是錄音帶也能辦到的事情,

並不是智慧的定義

換句話來說,這些只是複製性的知識資訊,

並不是自己消化過的智慧映照。

 

仁波切的表情、語氣,

每個內容都有栩栩如生的畫面跟內心的整理,

注視著他的每個表情就像瀏覽PPT、翻閱相簿一樣,

很精彩!

 

當天兩個小時的演講,

讓我印像深刻的是仁波切引用的兩個形容詞,

「模糊」。

「不太硬」。

 

他為什麼說「模糊」呢?

仁波切說了一些耶謝措嘉佛母的故事,

也和大家分享他最近去不丹徒步朝聖的一些危險歷程,

仁波切說: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生活和佛法的結合,

這個很難。

佛法本來跟生活是相違背的,

佛法是非常看不起生活的,

悉達多當時也許擁有最完美最幸福的生活,

他有王妃、大臣、眷屬、皇宮…

他通通放棄了。

悉達多出家再回來後,

甚至於他的親戚、朋友、兄弟、兒子都出家了……

佛法這個東西本身就是這樣的,

佛法可能沒有辦法和生活結合。」

這是仁波切的重點。

 

這樣的詮釋方式很另類,

是出乎現場聽講者意料之外的。

可能換作另外一位演講者以同樣題目開始演講時會說:

這個很簡單啊,

釋迦牟尼佛本來就是很重視…。

 11-2  

仁波切沒有這麼做,

他一開始就讓大家想,

這怎麼辦?

他用一個令人困惑的表情和想法引起現場的好奇

假設我有演講評審的資格,

從這裡我就知道這位演講者絕對是冠軍得主。

 

仁波切還說:

「你的人生富裕跟貧窮,

你的地位崇高與卑下,

都是模糊的。

這個人生是非常模糊的、

非常不清楚的。

我們以為是快樂的,

但是實際上是不是快樂?

也是非常模糊的。

所有這些定義下來的價值觀的存在都是模糊的….」

 

仁波切一講到模糊的時候,

我想到「如夢如幻」、「虛構」、「虛假」、「夢幻泡影」…

但是幸好仁波切沒有用這些字眼,

他用「模糊」。

 

我覺得「模糊」這兩個字很棒,

因為「模糊」的是與非的角度是很難判斷分別的,

這樣叫做「模糊」,

我很喜歡仁波切這個用法,

這兩個沒有難度的字彙,

我之前自己沒有用過,

這樣的表達是很獨一無二的。

 

仁波切間接的否定了我們現在自己覺得的──

「我是對的」,「我說的ok了」,

仁波切否定了我們的價值觀。

 

仁波切再說:

「我們現在的生命所有都是很模糊的,

我的上師說過,

了解『證悟』這二個字的意思

比喝一杯茶更簡單,

比吃一口糌粑更簡單,

我沒有這個經驗,

但是我有好奇心,

『證悟』這個東西到底在哪裡?又是什麼東西?

本身我們的角度太模糊,

再加上佛法這些最抽象的表達加上去的時候,

難上加難。」

 

仁波切這時候停頓了幾秒鐘,

這幾秒鐘的停頓也是很有意義的氣氛。

當時坐在台上的我,

看到現場一些年輕人不停的流淚。

 

仁波切說:

「雖然是這樣,

如果你有所謂的證悟,

也許是你的所有不再那麼硬了,

不再那麼硬,還是可以存在,

你有了這個證悟,

你可以繼續吵架,

夫妻可以繼續吵架,

你的口紅再貴也無所謂,

貴不貴不是問題,

過度跟超越它的真正範圍時才是不對的。

我們的心跨越證悟的領域,

這就是輪迴。

當你有證悟的時候,

你可以繼續吵架,

夫妻吵架時可以亂丟東西,

也可以擁有心靈上很奇妙的證悟的存在。

那時候你看到的那個順序和規律還是一樣存在,

可是真正內心上的感受跟所看到的跟原來好像不太一樣,

跟原來不太一樣,

那個時候,你的世界不再那麼硬了。」

 

我不知道有沒有完整表達仁波切的意思,

不再那麼硬了,

他開始軟化了,

軟化帶來的是知足、是很多正面的力量,

因為一開始對很多情緒,

愛與憎所帶來的很多麻煩都是執著,

執著會產生很多強硬的看法

或者 ,執著本身就是硬梆梆的一個態度,

好像沒有充分咀嚼、囫圇吞下去的油條

卡在胸口,灼熱、悶悶的一樣

就是調柔的相反

 

最後觀眾提問時,

有人問:

證悟和不證悟怎麼覺察?

快要成佛是怎麼一回事?

 

仁波切很喜歡這個問題,

仁波切說:

「最簡單的比喻是,

你喝醉了,醉的很嚴重,

最後你喝醉跟醒過來的剎那,

那個未醒將醒的一剎那, 或許是這個感覺。」

 

仁波切再說:

「最頂尖的回答是佛陀經典裡面說的:

你證悟的時候,

石頭和黃金是一樣的,

手掌的空間和虛空是一樣的、平等的。」

仁波切用酒和佛陀經典裡的敘述巧妙的來做回答。

 

宗薩仁波切這次除了台中演講以外,

3月6日在台北舉辦的──

法鼓佛教學院與欽哲基金會關於藏傳佛典漢譯計劃的簽約記者會上,

也有仁波切大約二十分鐘的「翻譯佛陀的話語」演講。

 11-1

 11     

(圖片來自欽哲基金會官網)

我感覺到仁波切真的越來越像他的前兩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他們雖然存在不同時空,

尤其他的第一世跟這一世相差有一百多年的時空距離,

一位百年前在非常非常傳統環境裡、非常傳統的大師,

一位當今現代時空裡、最現代的上師之間,

似乎很難有相似之處,

但是第一世的宗薩仁波切和這一世的宗薩仁波切,

越來越像,

第一世宗薩仁波切當時的想法與作法已經非常有跨越性,

非常具有全面性,

有了那個時候宗薩仁波切的想法與努力,

才有現在的四大教派,

以及不分教派很多傳承的完整口傳,灌頂及

第一世宗薩仁波切結集了所有藏傳佛教傳承裡面

當時在最危急時,

所有快要斷了傳承的教法,

他花了十三年的時間找這些傳承,

在西藏拉薩一些遙遠偏僻的地方辛苦的求法請法,

蒐集相關的資料,

非常的不容易。

 

這次宗薩仁波切【八萬四千˙佛典傳譯】計劃,

是非常大的工程,

當天記者會上,仁波切說:

「大家都知道聖經已經翻譯成五百多種的語言,

藏文的丹珠爾、甘珠爾非常的重要,

我們一定要完整的翻譯成其它與言,

我們作為佛教徒,

非常重要的是資訊,

這些資訊解決了很多在生活上遇到問題,

有些資訊是來自於甘珠爾、丹珠爾,

裡面能夠讓你滿足的資訊非常多,

這個資訊雖然是二千五百年前的資訊,

但是現在絕對是用得上的、可靠的。」

 

仁波切提到西方有一個佛學研究院的教授,

透過一些歷史與片面的資料,

否定龍樹菩薩跟無著菩薩是佛教徒,

他自己以為是很客觀的,

但是有時候真正宗教跟一些事情是無法用客觀的方式做解釋,

因為我們的本身、我們的心是不客觀的,

我們所發生的一些事都是不客觀的,

有時候是用我們想像的理論來註解。

 

「就連相信上師這件事──上師講的就是佛的講法,

『我自己也是這樣的受害者。』」

仁波切說:

「雖然我們修行可以這樣做,

但是我們不能只靠個人性的,

必需回到甘珠爾、丹珠爾──

佛陀的經典。」

 

他說:

「現在在誠品書店幾乎找不到佛陀開示的甘珠爾、丹珠爾大藏經,

只找到一些像我自己這類的可靠性不夠的書,

讓我的一些想法教壞你。

這些有點像雞湯,

可以讓剛開始的初學者獲得滿足,

但真正想深入了解、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只是這樣…」

 

仁波切強調的不是西藏、也不是不丹、也不是亞洲、也不是西方。

不只是寧瑪,也不僅是噶舉……

當然他個人修持上有很完整的傳承,

這個沒有衝突性。

但現在仁波切最重要的理念就是釋迦牟尼佛跟祂的經典。

他說:

「現代人對佛陀經典的知識、看法與認識,

淡化了。

佛陀的角度開始有一點點模糊了。」

 

仁波切最害怕這個,

從他的憂慮和想法裡,

我好像更接近仁波切,

覺得他非常了不起。

仁波切對翻譯的規劃進行的方式很不一樣,

他用現代的資訊與工具進行著古老佛陀話語的翻譯工程。

我相信仁波切將來會在佛教歷史上留下重要的記錄。

 11-3     

 

相關資訊:

@@欽哲基金會官網訊息報導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報導

@@人間福報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tashi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