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煩惱即菩提?實相空性和顯現為心又是什麼?
作者/澤仁扎西堪布
提問:
請問堪布,如何理解煩惱即菩提?如何認識煩惱的本性?萬法的實相是空性怎麼理解?為什麼說一切顯現為心或者萬法顯現為心?
澤仁扎西堪布回答:
「煩惱即菩提」這句子出現在《六祖壇經》,如果你以《大圓滿》、《大手印》口訣或者龍樹菩薩的《中觀》思維來分析,煩惱的本質是不存在的。當我們產生煩惱之際的那個心,它的本質其實是清淨的。而這個清淨本質中,我們的感知產生了錯亂。
打個比方,當我們的眼睛有疾病的時候,會把白色的東西看成黃色,即使你再怎麼看也都是黃色的。等到你就醫、吃藥把眼疾治療好,你才會看到原本的白色,這時候你才知道原來你看到的黃色其本質是白色,黃色根本不存在,這根本就是你自己意識的錯覺。
■認識煩惱本性,了知煩惱即菩提
我們現在的煩惱究竟是什麼呢?比如說你對一個人生氣,你把所生氣的物件當成實有的、真實的,也認為他的確對自己不好,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我執在,這個我執所抓住的物件就是人我-補特伽羅我。究竟而言,這個時候的煩惱仍然就是本然菩提的狀態,這叫作煩惱即菩提。
如何認識煩惱的本性?當你生氣的時候,你要去想:實際上我在哪裡?他在哪裡?他的言語和動作對我產生的羞辱和我有什麼關係?實際上是找不到答案的。
比如一個人無意間做出一個動作,在他的文化裡這是正常的,可在你的文化裡這是一個羞辱性的動作,你就會生氣,但是他並沒有這個意思。就算他是故意的,或者你認為是故意的,其實他心裡到底怎麼想你也看不到。如果你不認定為這是一個羞辱動作的話,對你沒有任何殺傷力的,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的思維。我們所處的其實是一個虛擬的世界。
在《人類簡史》這本書裡提到:人類的思想和行為定義下來的所有東西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遊戲,其實是不存在的。從這個層面來看,所謂的「起煩惱」根本沒有根據,如果看穿了,至少對這方面有思維能力的話,你知道所謂的煩惱只是你內心情緒的波動,就像水面上一波一波的波浪而已。如果風沒有吹動,波浪平息的時候,水就是它原本的狀態。很多修行人也用這個來形容法,諸法就是法性,除了法性之外沒有所謂的諸法,諸法就是法性的狀態,所以煩惱就是菩提。
如果你獲得了上師的竅訣,進行禪定的觀修,能夠看到煩惱本質的時候,就會發現煩惱是不存在的,或者煩惱的本質就是一種智慧。
各種佛經裡有不同的說法,有些說「煩惱即菩提」,有些說「煩惱即空性」。為什麼說煩惱即空性呢?般若心經裡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煩惱即是空性,空性即是煩惱。空性是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智慧也是,菩提也是。菩提本質是什麼呢?就是正等覺,也就是智慧、菩提。當你證悟時候的個別證智慧也就是和空性無二無別的狀態。
■祈請上師三寶 努力勤行修持
如何認識煩惱的本性?最主要是祈請上師三寶,依照上師的教法,依照傳承系統修學的次第來,如果能和《大圓滿》等無上殊勝的法結上緣那是更好了。
我今天在微信空間裡分享了一個密拉日巴尊者的道歌段落:
上以高山作譬喻,應不動搖習坐禪,如佛功德出生時,苦樂負擔自消除。下以流水作譬喻,汩汩不斷修持去!上師加持入身時,信心自然常相續。
道歌的意思是,佛的果位像高山一樣在很高的山巔,而自己的修為差得很遠,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攀登,應該毫不動搖地堅持修習禪定,當佛性功德從內心顯現時,一切苦樂負擔自會消除。我們的修行應該像流水一般地持續不斷,這樣當我們能親身感受到上師加持的時候,對佛法和口訣以及三寶的信心會永遠地在心相續中持續下去,才能獲得上師的加持。
有些人認為雖然自己的修行不好,但有很好的上師,他們都是大成就者,自己對他們也有很大的信心,這樣自己修行成功應該沒有問題。這個想法是沒有問題的,但也不能絕對保證。巴智仁波切說:上師對我們最大的恩德就是他們毫無吝嗇地傳授給我們佛法和修學的方法,接下來還是要靠我們自己,靠我們的堅持。所以最終還是要流水般的汩汩不斷地修持,這是唯一的方法,沒有其他方法了。那個時候上師的加持也就是三寶的加持,因為上師代表佛菩薩,當三寶的加持融入我們身口意的時候,當我們親身體驗的時候,我們對佛法的信心,對上師竅訣的信心,對即身成就的信心自然會增上。
當年岡波巴大師要離開密拉日巴大師的時候,密拉日巴大師說,有一天你會對悲心的認識比現在更強烈,更明晰。那個時候,你會獲得一個真正登地菩薩的現量光明境界,你會對我產生極大的無造作的強烈信心。雖然岡波巴作為一個大成就者,他對自己根本上師的信心是不容置疑的,但他的心相續還是遵照覺受和證悟的過程,對上師三寶、對修持的信心一直不斷地增長和強化。就像一個物件,一個普通的機器做的和一個超級機器做的是不一樣的,岡波巴尊者這個信心的品質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密拉日巴尊者對岡波巴尊者說:將來有一天你對我會有一個前所未有的信心,那個時候就是你利益眾生的時候。
接下來是萬法實相的空性,所有的有為法本質就是空性。所謂萬法實相就是萬法實際的情況、本性、本質。怎麼理解這個概念呢?
■斷除執著習氣,看清生命實相
我們用一些中觀的理論和思維去分析的話就能夠知道,原來我們所想像的一切有境對境、所取所緣,其實都是一種假象,就像夢一樣。所以中觀空性教法裡也經常用做夢來形容一切,做夢的當下,夢境裡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當你離開夢境,一切都跟沒發生過一樣。因為現在我們被煩惱、業力纏繞著我們的心相續,像一個魔鬼在控制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的心產生了各種幻覺。但當有一天心的幻覺淡化了,或者離開了這個幻覺,一切都沒有了。所以空性也不是獨自存在的,空與不空都是相對的。
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第十品智慧品中說,我們無始以來在輪回中所產生的幻覺來自於我們對實有的執著,要斷除實有執著和執著的習氣就需要證悟空性。當某一天我們真斷除了實有執著,執著的對境消失了,也就沒有所謂的空性。
就好比只要有一個動物存在,它就會死亡。但如果根本就沒有一個動物存在,也就沒有它所謂的死亡,這就是沒有生就沒有死。同樣道理,沒有實有也就沒有相對的空,空與不空也是相對存在的,如果沒有空也就沒有對空的執著了,這才是最究竟的境界。當然對於這個理解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如果你什麼都不思維,處於一種無記狀態的空也不是一種好的空性見解。
為什麼說「一切顯現為心」或者「萬法顯現為心」?這裡要講到佛教的各個宗派。
釋迦摩尼佛圓寂之後,在印度的佛法有四個體系,這四個體系是一切有部、經部、唯識和中觀,也就是小乘和大乘,這裡不包含金剛乘的體系。經部和有部屬於小乘的體系,唯識和中觀屬於大乘的體系。
■萬法唯心造,一切都是心的顯現
唯識宗的主張就是萬法唯心造,根據《解深密經》等很多經典,唯識宗主張最究竟上面我們的心識、阿賴耶識是存在的,它是一切諸法的中心和種子,我們所有的業力、習氣都在上面,就像很多植物都是從大地上長出來一樣。唯識宗把心識在最細緻的層面分為八識,八識最後一個就是阿賴耶識,唯識宗認為成佛的時候阿賴耶識也存在,但那時變成了智慧。這也是一個很殊勝的講法,並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
而佛教的另一個派系中觀宗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究竟上以中觀理論去分析的時候,任何心識都不存在,即我們的心識、阿賴耶識,以究竟觀察量去分析的時候都是不存在的。月稱論師說,外在的世界和內在的世界是相對的,就是說如果你的心不存在,心的對境怎麼會存在?同樣沒有對境的所依,更不能產生相對而來的有境之心,所以心和心的對境是相輔相成的,也相對存在的,這兩個都沒有實際的依據,互相的作用都是虛偽的,都是無法對抗究竟觀察的天鐵之劍。因此之故,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心和心的對境都是不存在的,但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講,兩個都是存在的。
萬法唯心造的一切顯現和心都是一樣的,因為萬法都是心的顯現和投射,就好比照相機鏡頭裡能拍到的對境都是照相機能抓住的範圍,一切顯現只是證明心識的存在,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和顯現。但是從究竟的勝義諦來說一切都不存在,而從世俗諦範圍來說,萬法唯心造。
月稱論師在《入中觀論》中說,心識顯現了一切內器和外器的眾生,如果有一天我們斷除了心識的一切戲論和執著或者習氣,那麼身體、業力都不存在了。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概念,但在這過程中以世俗的角度即我們親身感受來說的話,確實心識是主導者,顯現上都是心在主導。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斷除心的執著,我們會知道外面困擾我們的東西其實是心的顯現和投射,這是非常有益的,至少我們不會去執著和抱怨太多外在的東西,也不會去太在乎外面的世界,因為現在我們內心不平衡,過多地追求外在,才會有很多的煩惱。
法相名詞解釋:
勝義諦
勝義諦對凡夫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未接近過的聖者無落智慧的境界稱為勝義諦,也是萬物最究竟的本來面目。
世俗諦
世俗諦是我們凡夫人能瞭解的,平時凡夫人在二十四小時裡所接觸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識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識所能思維到的一切都屬於世俗諦。嚴格來說,世俗諦中包括了因果、輪回、造業、行善、學佛、成就、墮落,還有物質、精神、時間、空間、運動等等,也包含了古往今來的哲學、科學、藝術等一切學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