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z    

問題:

如何讓佈施是有智慧的佈施,而不只是為了「給」?

不只是一時感情衝動,進行佈施?

 

澤仁扎西堪布回答:

 

施有兩種:

現實利益有關的,

對於果報有期待——交換性的布施,

這是不離開執著的布施,叫做:

有所緣布施。

另一種是和三輪體空有關係的,

所做的佈施完全沒有任何執著、很自然的

是以一種非凡的價值觀做施,

這就是

三輪體空的無所緣

 

我們可以稍微觀察在生活裡進行佈時的微妙心態:

發菩提心的時候,來自別人的鼓動,容易會有動搖,

與自己發自內心穩固、堅定的認知是有差別的,

佈施也是一樣,

你的佈施如果不是來自於自己堅定的想法,

也容易會有動搖,

過於衝動的佈施容易產生後悔,

一開始過於感性、摻雜過多的感動、情緒上的反應,

等到時間長一點,開始覺得好像哪裡不對勁,

這是因為智慧的缺乏。

 

你要懂得佈施的功德,也要衡量自己目前的能力,

當你的工作還不穩定,自身難保的時候,

你就想要進行大量的供養,

有一天你沒有辦法的時候,

你會產生很多疑問,

那個時候損傷了自己的功德,

也可能讓自己的信心退轉,

你現在的心態跟信心是很脆弱、很容易會受傷的,

不是法的問題,是因為信心還在發芽、成熟的過程,

不要太激烈。

 

譬如你才剛開始運動,

就想跳得多遠、多高,

很容易受傷,

不是運動本身的問題,

是你進行過程的問題,

這就是我們需要具備、明白的智慧。

 

雖然佛陀本生傳裡有一些不可思議的菩薩大佈施,

那些是大菩薩們的境界,

對祂們而言是OK的,

但我們一般人還是要量力而為。

 

如果你現在說:

我要立即放下ㄧ切、辭掉工作,

我要去印度幫忙寺廟…

等到第二年,你手頭上的錢花光了,

寺廟也幫不了你,

生活就是很現實的,

你必須有心理準備。

宗教團體或者任何團體也好,

你是很有錢的功德主的時候,

和你一無所有的時候,

也許他們對你的看法也不一樣。

他們不會特別排斥你,但可能也不會繼續很熱情的照顧你,

這是有可能的。

也是很現實的。

那個時候能不能承受得起這些現實問題和所面臨的,

不一樣的變化階段?

這很重要。

一開始你做得很多,

後來衰弱了,發生不同狀況,

對自己是很不好的,

後悔比較容易摧毀你的功德,

任何功德都一樣的,

所以一開始先小小的開始、穩定的、例行的做,

才是佈施的智慧。

 

慈誠羅珠堪布也開示過,

如果家裡經濟狀況不錯,

你不需要買珍珠、珊瑚…

那些是日常生活不需要的、不缺的,

可以捐給需要的地方,

但堪布也沒有說錢都要捐給寺院,

他說:你可以分成三份,

第一份,百分之五十當作日常生活的費用,

第二份,百分之三十當做孩子們的教育基金,

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可以用來進行慈善、供養佛法,

這樣的衡量比較有智慧。

 

看待任何事情都能夠全面性一點的話,

比較容易有正確的了解。

雖然 佛教經典裡提到佈施自己的妻子、小孩、自己的身體、眼睛…

這可能是初地菩薩,已經證悟之後,特別的佈施,

很多經典裡也說:

一開始學習佛法的初學者,

釋迦牟尼佛也不太建議做這些刺激的佈施。

 

以現代想法來思考,

部分佛教經典裡提到的佈施故事,

可能有當時的生活價值觀,

沒辦法用現代的觀念來解釋,

確實觀念上要調整,

最重要的是佈施的時候很需要智慧。

 

比如對方要殺害別人,

你提供他殺人的武器,

這是不清凈的佈施,

類似提供毒品、毒藥…等等,

也是不清凈的佈施,

長遠來看,對對方是沒有幫助的,

你的動機上是好的,

提供對方暫時想要的東西,

但是實際上是不好的

這都要看得清楚。

 

以上提的大部分是財施,

如果真的沒有財施的能力,

也可以做法施,

實際上,法施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而且,法施多少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比如,在一個快要死的動物耳邊,

念一遍佛號也就是法施,

還有講經說法等等。

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施,

這些施給予永遠救苦救難,

是最好的施。

要慢慢學,逐漸做,

最後要完成。

就是這樣。

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tashi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