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
當一個善良的人還不夠嗎?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嗎?
學佛和信佛有什麼不一樣?
澤仁扎西堪布回答:
為什麼有宗教?
用歷史學家或研究歷史的角度來看,
宗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只是人類自己發明的一個東西吧,也許是。
宗教因為人類的需要而產生。
信宗教、學教義也是一個生活方式。
但是做為佛教徒,
以現在的現況來看,
目前有很多學佛的人,
但真正以佛經、佛典的標準來看,
這些人不一定真正在學佛的過程裡,
只是還停留在信佛的階段。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信佛跟學佛用法有時候可能是一樣的,
但是若仔細的解釋,
有一點點不一樣,
信佛,是你對祂有一些的期待,
一些寄託,
你願意掛一個名字_「我是佛教徒。」
或者你在特別節日的時候進寺廟燒香拜佛,動一動嘴巴,
這是信佛。
學佛,
就像吃飯前要先準備、做菜,
做菜也有做菜的方式,
首先要進廚房,
經過完整做法,
才會有色香味俱全的菜上桌,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所以如果真正你想要成佛,
得到解脫之類的信佛目的,
確實你要準備有不一樣的開始,
這叫做學佛。
學佛就是我常常講,
聞 思 修的智慧,
先瞭解一下佛,學佛的修行過程。
學,
本來就是從原本不熟悉的變成熟悉的,
從不瞭解變成瞭解的過程,
學佛內心當中產生的完全改變,
是一個新的認知,心的改變。
這個改變的過程叫做修行,
這樣的改變比較難,
因為它不是向外的。
一般的聞思比較是向外的,
有些猜測、有些思考的參考具體資料非常多,
這是向外的智慧。
真正的修行是向內的智慧,
這時候你要有很穩定、很特別的心的狀態,
叫做「安止」。
安止,沒有任何波動、搖晃,
從安止裡獲得特別的感受。
這個感受跟聞思有什麼關係呢?
一般的安止比較像打坐、禪修之類的,
誰都可以做。
但在佛法上原來聞思與慈悲的智慧、空性,
會加進去安止的智慧裡,
原有聞思的智慧,繼續不斷的增長,
這就是止觀雙運。
不是一般的禪或靜坐而已。
這樣的靜坐裡面會有一個特別慈悲的成份,
空性、無我、如幻,
產生對於輪迴、對於世間的特別價值觀與見解。
現在大家覺得靜坐很流行,
大家都去靜坐,
我的心安定下來就好,
把靜坐當作一個休息。
這樣的休息有它的道理存在,
為什麼一般不信佛,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會去參加靜坐、冥想?
他們覺得心可以安靜、可以休息。
這是很好的例子,
我們佛法真正的證悟由安住,清靜的狀態中可以取得。
解脫或者證悟是從內心很細微、最內在之處取出來的。
最近夏威夷大學的蓋瑞·格林伯格(Gary Greenberg)教授,
發表一系列他用3D顯微鏡拍出的曼妙絢麗的沙子。
我們內心的紊亂也像沙漠之沙,
有一天若可以也透過一個厲害、智慧的顯微鏡,
一直一直的放大,
也可以拍出心的奇妙色彩。
這就是我們的修行,很重要。
你先瞭解、按部就班的做,
我覺得這個才叫做學佛、完整的學佛,
才有資格當真正的學佛人。
龍樹菩薩有一位重要的弟子_ 聖天(Aryadeva),
他也講過:
見解比任何戒律重要,
破戒、犯戒是可以恢復的,
但是你見解有問題的時候,
連根本基礎都打破了、沒有了。
比如說,你的房子毀損了,
你可以透過水電工程來裝潢修理,
但是如果你的建地是違法的,
被政府沒收了,
你的房子是沒有辦法存在的。
所以見解是很重要的,
你必需先知道什麼是學佛。
先建立概念,然後看你的能力,慢慢的做。
問題二:
學佛會快樂嗎?
一般世間的快樂和佛教人士常掛在口上的「法喜充滿」,
不同之處在哪裡?
澤仁扎西堪布回答:
我不知道原來古代在中文和梵文上真正的「法喜充滿」是什麼,
有沒有更精準的解釋,
一般我聽到的「法喜充滿」大多是因為學佛得到的安樂、快樂。
或者,功德 。
「法喜」的意思,也許是從學習佛法所得到的喜悅與功德,
內心充滿這樣的喜悅或喜悅之根本就叫做法喜充滿。
我記得,蔣勳老師在『美的沉思』廣播節目裡,
描述古代中國美學歷史上關於佛像藝術的時候,
他說:
「法喜充滿」是極至高而無法形容的,
美麗莊嚴的形容詞。
我覺得學佛才是真的快樂,
這是我們今生做為一個師父必需勇敢說出來的。
為什麼學佛才會快樂?
學佛的快樂相對於世俗的快樂_
比較究竟、比較平衡、比較自在,
如果你真的學佛成功的話。
大家都知道,
遊牧民族或原住民,
生活平平凡凡的,
沒有很大的起伏,
可是他們過的很歡喜。
花花世界的年輕人生活過的很刺激,
像吸毒啊、唱KTV啊、喝酒、玩樂………
可是他們很容易累,很容易過度疲倦,
很容易有不正常的言行發生,
這是很常見的,
我相信他們當下的感覺很快樂,
但是他們的快樂相對於學佛的快樂卻是曇花一現。
學佛真的很快樂,
尤其現在這個時間點,
從我們社會的現況來看,
學佛,你的心會穩定,
現在很多人非常現實,
很多人追求外在物質的快樂,
競爭能力非常強。
我昨天看一個外國媒體探討: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的女兒為什麼不願意接受父親安排回中國就讀,
而選擇留在哈佛大學學習,
主持人說:
中國的教育環境一直強調學習的成績,
孩子自己這樣想、父母這樣想、環境也是如此,
結果孩子接受的是不健康、不平衡的教育,
沒有什麼健康快樂、自由學習的提倡,
大家都是在一個很緊張氣氛下的學習。
我佩服大家積極學習、踏實的作事,
佛法完全沒有排斥這些,
可是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彈性,
精神生活、向內的平衡度,
佛法對社會最有貢獻的地方應該是這方面。
解脫、成佛、斷除所有煩惱、得到究竟快樂,
是當然的「法喜充滿」,
「法喜充滿」是很嚴肅的一個名詞。
可是我一般聽到的、習慣性的「法喜充滿」沒有用在解脫的快樂,
我覺得師兄師姐將「法喜充滿」用的太多了,
今天參加法會很開心、很熱鬧就是法喜充滿,
大家學佛,做一些佛行事業時,
有一些正面的快樂和收穫,
覺得很棒,覺得這是法喜充滿,
雖然這也沒錯,
但是殊勝並不就代表法喜充滿。
這只是一個形容。
問題三:
和一般的快樂做比較,學佛的快樂是不是來得比較慢?
學佛很多時候是不快樂的啊!
因為沒有學佛的時候會覺得都是別人的問題,
當開始學佛,看的是自己的心,
看到的經常是自己不美好的、醜陋的心念,
如何去走過這樣的階段,
達到剛才說的「法喜」的快樂?
澤仁扎西堪布回答:
寂天菩薩也講過,心是不好的,
有很多自己內心造作的不好,
當你天天責怪別人,
一直嗔恨。
你的心真的是不快樂的。
但是,心可以有非常好的狀態,
因為學佛的關係。
你知道問題都不是別人所造的,
你知道自己有錯誤的時候,
會有慚愧的感覺。
同時,
當瞭解問題的來源不是別人而是自心的時候,
當責怪別人比較少的時候,
這是充滿希望的,
你的煩惱變得比較少。
當然,
我們學佛一直強調善知識,
如果你只是停留在:
唉呀,我的心真的不好,
我糟糕了,
只有這個想法是不夠的,
要像你剛剛講的,
要走出這個階段。
你要盡量依靠像「入菩薩行論」這些好的指導,
每個人的智慧、反應快慢都不同,
我們不能用同樣的方式來解決每個人不一樣的狀況,
但希望大家可以透過好的上師、好的言教,
來不斷的提升自己,
在生活當中調整自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