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安排花蓮小旅行的時候,

我就有拜訪住在花蓮的藏人朋友╴龍珠的想法。

 

龍珠是藏族歌手,但之前我們彼此互不相識,

也沒見過面,

只在網路上有連絡,

有一次我邀請龍珠在藏研會活動上演唱,

後來雖然龍珠的時間無法搭配,

但他說有機會去花蓮可以到他家玩。

 

對我個人來講,

玩,其實不是很重要,

但是在花蓮有這樣一個同鄉,

去看看他、聊天、互相了解一下,

我覺得很重要。

 

所以這次去花蓮,

我說:我們一定要去看看龍珠和他的家人。

 

龍珠一家很熱情的接待我們,

他們夫妻有兩個小孩,老大拉木東竹四歲多,

看起來很聰明,說話很清楚,

龍珠太太詠晴準備晚餐的時候,

東竹從房間裡拿出一些玩具,

我和王噶堪布在客廳和他一起玩玩具。

 

世界各地的藏人現在有一個共同的危機,

就是新一代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

得不到母語的教育,

缺乏接觸真正傳統文化的環境,

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

什麼狀況都不了解的,

現在海外一些十幾二十歲的藏族年輕人,

趁著寒暑假到達蘭薩拉住一個月,

學一些東西,

但實際上,

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是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影響與反思,

不是用短短時間,

背一背、學一學就可以的。

 

雖然現在一些中國政策問題,

一些新文明與傳統文明的衝突等等,

在西藏當地的藏人文化也有很多各方面的危機存在,

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外很多藏人散落於不同地方,

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真正說藏語的機會,

連看到風馬旗、轉經輪、點酥油燈、吃糌巴….

等接觸西藏傳統文化的機會都沒有,

只有有時候過年在一起相聚。

雖然大部份海外的藏族年輕人和爸爸媽媽住一起,

他們大部份在城市裡,需要工作,

家庭教育上有很多的缺乏。

 

我不知道龍珠的小朋友東竹有沒有感覺,

東竹也是講中文,

但是他有些藏文應該聽得懂,

我發現龍珠他認真的每句話先用中文表達,

同時會加進藏文再強調一次,

我覺得這是很棒的,

是做為一位藏人父親的負責任的行為,

他們家的冰箱門上面也貼著讓東竹學習的藏文字母,

這些也是現代教育的方式,

這些都很好,

相對於比較沒有感受的現代藏人父母,

龍珠是很棒的。

而且他也常去花蓮的一些中心、也教一些台灣人藏文,

他自己的藏文基礎也很好。

 1-1  

我和王噶堪布跟東竹玩的過程當中,

也許是爸爸媽媽教育的影響,

雖然東竹在台灣出生、嘴巴上也講著流利的中文,

他才四歲,可是他很驕傲的、很大聲的在大家面前不斷說:

「我是西藏人」。

(不是我們逼問他的,我們完全沒有問他。)

他對我們這些客人也沒有陌生的感覺。

我們一起吃晚餐,聊天的過程當中大家都很開心。

畢竟對離散於世界各地的我們而言

需要一些團結的力量,

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要用宗教或者是政治的角度看待團結,

只是一般的情感,

這樣的情感像種田時候的水一樣,

是培養民族與文化的基本養份和元素,

它不一定要用很世俗的角度或是大悲心來看。

 

我一直希望藏人能夠有更好的團結,

這與世界地球村、

其它民族的相依存的關係實際上沒有任何衝突。

我之前去台東,

聽到有一位藏人開了一家餐廳,

我也去拜訪他們,

雖然實際上我可能幫不了什麼忙,

但至少在我的臉書上可以向大家介紹一下,

這是我小小的動作,

但也是我大大支持的心態和方式,

很重要的。

 

就像藏曆新年前夕,

我收到爸爸從拉薩寄給我的人參果和奶渣,

一位嫁給藏人的台灣妻子看到我的臉書分享,

她問我可不可以分給她一些,

她希望可以讓丈夫在藏曆新年期間嚐嚐家鄉味,

我也很開心,

雖然人參果和奶渣是爸爸給我的,

很重要、珍貴沒有錯,

但我還是自己去郵局用快遞方式,

寄了一些人參果、奶渣和哈達給她,

透過臉書訊息也教她怎麼煮,

實際上我也沒有見過他們夫婦。

 

在台灣的西藏人不多,

加上身份的問題,

藏人在台灣有很多的不便,

我希望在台灣的西藏人可以團結,互相了解。

 

那天晚上我們要離開龍珠家前,

王噶堪布送給東竹一個紅包,

東竹很開心。

他們一家四口陪著我們散步到火車站,

龍珠後來也傳訊息跟我說:

這次你們特別來,

我很感動、很感謝。

他的妻子說,一直到隔天,

心裡都覺得很滿足。

 

(註龍珠終於在2013年11月拿到台灣居留證)

 

關於龍珠的介紹影片

龍珠一家三 F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tashi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