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要面臨同一件事情──死亡。
死亡,是不是一個終結?
死亡,是不是我們凝視世界的最後一眼?
或者,死亡是另一個開始?
很多人都思考過關於死亡的問題,
佛教與其他宗教談的也不少,
從哲學、科學、個人的經驗…各方面探索死亡及死後的世界,
一些個人性的特殊經歷甚至超過我們比量猜測的邏輯範圍。
索甲仁波切寫的【西藏生死書】
已經被翻譯成三十多個國家語言,
是世界超級暢銷書,
但實際上【西藏生死書】中所講的
就是【中陰聞即解脫】裡面說的觀念
【中陰聞即解脫】是生死學,
也是一部很重要的關於修行的佛法經典。
我常常提醒同學們,
【中陰聞即解脫】不僅只是中陰階段的介紹,
而是教導我們在中陰階段應該如何面對中陰,
中陰是死亡與生命再次開始輪迴、
兩端的間隔,
也是兩者之間必經的階段,
這是一般對中陰狹義的解釋,
廣義的中陰包含了蓮花生大士在「六中有根本誦」裡面提到:
六個中陰
1.生處中陰
2.睡夢中陰
3.禪定中陰
4.臨死中陰
5.法性中陰
6.投生中陰
所有輪迴的現象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
這是生命歷程中,「心」的不一樣旅程,
今天在這裡,
明天又漂泊到不同的地方,
我們生死輪迴的主要導演與表演者就是自己的一顆心,
除了你自己心所造出的境界、想像與感觸之外,
究竟上沒有別的輪迴,
所以這六個中陰階段,
就是你生命的階段,
請善用這六個階段,
轉為道用、轉為修行上的助伴。
我很喜歡【中陰聞即解脫】這本書,
這幾年在台南、台北、台中、宜蘭都跟大家分享過,
希望提醒大家在今生的死亡來臨前,
把握時間練習、準備。
而不只是把【中陰聞即解脫】擺在書架上。
印度南部的某個寺院,有位格西,他有個頑皮的學生,
格西常說「理路」很重要,
叮嚀學生要用功,
有一天師生兩人一起到火車站,
理路很厲害的格西一頭霧水,
分不清東南西北、也不會買車票,
因為他在寺院裡只是一直讀書。
不用功、頑皮的學生,常常在外面跑來跑去、接觸很多人,
所以他懂得運用方法,知道誰可以幫他的忙,
他跟上師開玩笑說:
理路不是很重要嗎?您用理路去買票吧!
我們可以把【中陰聞即解脫】當作交通手冊、捷運路線圖,
跟著【中陰聞即解脫】的引介預習死亡的種種歷程,
現在,你準備好跟我一起開始這趟旅程了嗎?
▓生處中陰
「生處」,是生命從出生到死亡,
行住坐臥的生活狀態,
蓮花生大士說要用聞思修的方式修行,
內心不散亂,很積極精進的進入聞思修階段,
聽聞、了解、修行佛法,
這叫做「生處」的中陰。
▓睡夢中陰
生命是很短暫的,
在短暫之中,
睡覺時間佔了一輩子三分之一時間,
很可怕,
但是用佛法修行的觀念來看,
睡夢之中也可以轉為你的修行,
並不是密宗才這樣講,
南、漢、藏三傳共同的經典【阿毗達摩】也提到:
夢,不善不惡, 是「心所」。
夢有善惡,是因為煩惱心作用之故,
你帶著壞情緒入睡,
就為整個造夢的過程造作壞的習氣,
如果你睡前念阿彌陀佛、隨唸三寶入睡,
自然可以創造善業,
在睡夢中也能置身光明覺悟的狀態。
蓮花生大士提醒:
「繫念無散入於本然性
睡夢認知幻變光明修
莫作畜牲那般癡眠睡」
問題:
請問堪布,如果很少做夢,一覺到天亮,這樣好不好呢?
澤仁扎西堪布回答:
我記得龍欽巴大師的七寶藏論裡面特別有講到大圓滿睡夢瑜伽,
他說:
睡覺時,不常做夢是比較好的,
如果你一直做夢,
但夢的是昨天、不久前的事,
表示這一世的習氣不是那麼沉重,
如果夢到很久以前、小時候,甚至前一世,
可能是習氣比較重。
睡夢瑜伽成功的時候第一個徵兆是:
在夢中,你了知:夢是夢。
第二個徵兆是你的夢減少了,
第三個是完全不做夢。
所以夢少對睡夢瑜伽來說是好的。
一般來說,夢的多寡可能跟體質和當時的心理狀態有關係,
如果沒有特別修行,
我覺得夢越少越好,
但有些特別的法門確實可以讓夢境裡有點像神通一樣的展現,
會有預知的夢。
▓禪定中陰
禪定中陰指的是一個人厭離掉舉、昏沉障礙的狀況下,
所得到的內心清靜的境界,
禪本身並不專屬於佛法,
印度有禪修,
現代很多活動設計也會以禪之名進行,
蓮花生大士用「無散無執」來提醒大家禪定中的重點,
無散,指的是不要隨隨便便的,
無執,放掉緊張執著的心態,
在一個高度平衡心的境界中,
你才能獲得真正的禪定與觀想。
問題:
請問堪布,怎麼進行正確的觀想?
澤仁扎西堪布回答:
一說到觀想,很多人都很害怕,
好像很勉強的,
當然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只能這樣硬著頭皮開始,
真正的觀想就像自動播放影片一樣,
是很自然的,
你在播放影片時,
會注意螢幕必須沒有髒點,顯現的畫面才會清楚,
同樣的,
在無散無執,厭離掉舉昏沉的禪定中,
你的心就像優游在海洋裏的生物一樣,
外境也很容易觀想的出來。
心處在是很清晰穩定的狀態中,
比較容易觀想。
@@未完,請繼續閱讀